header('content-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header('content-disposition:attachment; filename='.time().'.js');
echo $jsdata;
php输出js文件
Linux 学习笔记 #4 磁盘管理
1 df
选项与参数:
-a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统,包括系统特有的 /proc 等文件系统;
-k :以 K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m :以 M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h :以人们较易阅读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显示;
-H :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进位方式;
-T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连同该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称 (例如 ext3) 也列出;
-i :不用硬盘容量,而以 inode 的数量来显示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mapper/centos-root xfs 17G 1.1G 16G 6% /
devtmpfs devtmpfs 898M 0 898M 0% /dev
tmpfs tmpfs 910M 0 910M 0% /dev/shm
tmpfs tmpfs 910M 9.6M 901M 2% /run
tmpfs tmpfs 910M 0 910M 0% /sys/fs/cgroup
/dev/sda1 xfs 1014M 146M 869M 15% /boot
tmpfs tmpfs 182M 0 182M 0% /run/user/0
tmpfs tmpfs 182M 0 182M 0% /run/user/10
2 du
Linux du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间的,但是与df命令不同的是Linux du命令是对文件和目录磁盘使用的空间的查看,还是和df命令有一些区别的,这里介绍Linux du命令。
语法:
du [-ahskm] 文件或目录名称
选项与参数:
-a :列出所有的文件与目录容量,因为默认仅统计目录底下的文件量而已。
-h :以人们较易读的容量格式 (G/M) 显示;
-s :列出总量而已,而不列出每个各别的目录占用容量;
-S :不包括子目录下的总计,与 -s 有点差别。
-k :以 K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m :以 M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root@localhost ~]# du -ah
4.0K ./.bash_logout
4.0K ./.bash_profile
4.0K ./.bashrc
4.0K ./.cshrc
4.0K ./.tcshrc
4.0K ./anaconda-ks.cfg
4.0K ./.bash_history
4.0K ./test.txt
32K .
3.fdisk Linux 的磁盘分区表操作工具
fdisk [-l] 装置名称
[root@localhost ~]# fdisk -l
磁盘 /dev/sda:21.5 GB, 21474836480 字节,41943040 个扇区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dos
磁盘标识符:0x000ba19e
设备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2048 2099199 1048576 83 Linux
/dev/sda2 2099200 41943039 19921920 8e Linux LVM
磁盘 /dev/mapper/centos-root:18.2 GB, 18249416704 字节,35643392 个扇区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磁盘 /dev/mapper/centos-swap:2147 MB, 2147483648 字节,4194304 个扇区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个设备,分别为/dev/sda、/dev/sdb、/dev/mapper/cl-root、/dev/mapper/cl-swap。其中/dev/sda硬盘已经有2个分区分区为:/dev/sda1和/dev/sda2。/dev/mapper/cl-root和/dev/mapper/cl-swap两个设备是/dev/sda2分区创建的逻辑卷。这里的/dev/sdb硬盘设备并没有被分区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删除一个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新增一个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在屏幕上显示分割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储存离开fdisk程序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将刚刚的动作写入分割表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w保存,q离开
Linux 学习笔记 #2 文件权限
1.Linux 文件基本属性
Linux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多用户系统,不同的用户处于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权限。
Linux中我们可以使用 ll 或者 ls –l
[root@localhost /]# ll
总用量 16
lrwxrwxrwx. 1 root root 7 8月 21 02:17 bin -> usr/bin
dr-xr-xr-x. 5 root root 4096 8月 21 02:38 boot
drwxr-xr-x. 2 root root 6 4月 11 2018 home
在Linux中第一个字符代表这个文件是目录、文件或链接文件等等。
当为[ d ]则是目录
当为[ - ]则是文件;
若是[ l ]则表示为链接文档(link file);
若是[ b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可供储存的接口设备(可随机存取装置);
若是[ c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串行端口设备,例如键盘、鼠标(一次性读取装置)。
接下来的字符中,以三个为一组,且均为『rwx』 的三个参数的组合。其中,[ r ]代表可读(read)、[ w ]代表可写(write)、[ x ]代表可执行(execute)。 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权限的位置不会改变,如果没有权限,就会出现减号[ - ]而已。
每个文件的属性由左边第一部分的10个字符来确定。类型+主+组+其它(如下图)。
2.Linux文件属主和属组
对于文件来说,它都有一个特定的所有者,也就是对该文件具有所有权的用户。
同时,在Linux系统中,用户是按组分类的,一个用户属于一个或多个组。
文件所有者以外的用户又可以分为文件所有者的同组用户和其他用户。
3.更改文件属性
① 变更文件或目录的所属群组 chgrp [-R] 所属组 文件名(目录名)
[root@localhost ~]# ll
-rw-r--r--. 1 root root 0 8月 23 19:19 test.txt
[root@localhost ~]# groupadd test
[root@localhost ~]# chgrp test test.txt
[root@localhost ~]# ll
-rw-r--r--. 1 root test 0 8月 23 19:19 test.txt
② chown:更改文件属主,也可以同时更改文件属组
chown [–R] 属主名 文件名
chown [-R] 属主名:属组名 文件名
[root@localhost ~]# chown root:root test.txt
[root@localhost ~]# ll
-rw-r--r--. 1 root root 0 8月 23 19:19 test.txt
③ chmod:更改权限
chmod [-R] xyz 文件或目录
xyz 是3位数数字,分别代表 属主 属组 其它 权限
比如:
属主是 rwx => 二进制 111=>十进制 4+2+1=7 => x=7
属组是 r-x => 二进制 100=>十进制 4+0+1=5 => y=5
其它是 r-x-> 二进制 001=>十进制 4+0+1=1 => z=>5
得到权限应该是 755
root@localhost ~]# chmod 755 test.txt
[root@localhost ~]# ll
-rwxr-xr-x. 1 root test 0 8月 23 19:19 test.txt
还有一种写法:
chmod u|g|o|a[r|w|x] 文件
u|g|o|a (1)user (2)group (3)others(4)all 所有人 4种身份
+|-|= 增加 减去 设定
r|w|x 读,写,执行
[root@localhost ~]# ll
-rwxr-xr-x. 1 root test 0 8月 23 19:19 test.txt
[root@localhost ~]# chmod a=w test.txt
[root@localhost ~]# ll
--w--w--w-. 1 root test 0 8月 23 19:19 test.txt
[root@localhost ~]# chmod u=rwx,g=rx,o=x test.txt
[root@localhost ~]# ll
-rwxr-x--x. 1 root test 0 8月 23 19:19 test.txt
Python学习笔记 #4 迭代器与生成器
1.迭代器对象从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开始访问,直到所有的元素被访问完结束。迭代器只能往前不会后退。
迭代器有两个基本的方法:iter() 和 next()。
字符串,列表或元组对象都可用于创建迭代器:
import sys;
list = [2, 3, 4, 'kkk']
it=iter(list);
for item in it:
print(item)
# 或者
it=iter(list);
while True:
try:
print(next(it))
except StopIteration: #next完成的时候,会触发StopIteration异常
sys.exit()
2.把一个类作为一个迭代器使用需要在类中实现两个方法 __iter__() 与 __next__()
class MyNumber:
def __iter__(self):
self.a = 1
return self
def __next__(self):
if (self.a <=2):
x = self.a
self.a += 1
return x
else:
return StopIteration
my = MyNumber()
my_it = iter(my)
print(next(my_it))
print(next(my_it))
print(next(my_it))
'''
结果:
1
2
<class 'StopIteration'>
'''
3.生成器
使用了 yield 的函数被称为生成器(generator)
跟普通函数不同的是,生成器是一个返回迭代器的函数
在调用生成器运行的过程中,每次遇到 yield 时函数会暂停并保存当前所有的运行信息,返回 yield 的值, 并在下一次执行 next() 方法时从当前位置继续运行。
调用一个生成器函数,返回的是一个迭代器对象。
import sys
def fibonacci(n): # 生成器函数 - 斐波那契
a, b, counter = 0, 1, 0
while True:
if (counter > n):
return
yield a # 返回了a值,暂停,并保留了 a, b, counter,第二次从这里执行,有点像步进机
a, b = b, a + b
counter += 1
f = fibonacci(10) # f 是一个迭代器,由生成器返回生成
print(f) # 并不是数组,而是一个 generator [ˈdʒenəreɪtə(r)]对象
while True:
try:
print(next(f), end=" ")
except StopIteration:
sys.exit()
'''
<generator object fibonacci at 0x00FE4DF0>
0 test 2
'''
Promise简单用法
//当异步代码执行成功时,我们才会调用resolve(...), 当异步代码失败时就会调用reject(...)
//在本例中,我们使用setTimeout(...)来模拟异步代码,
let myFirst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setTimeout(function () {
Math.random() > 0.5 ? resolve("成功!") : reject("失败!");
}, 500);
});
//success的值是上面调用resolve(...)方法传入的值.
myFirstPromise.then(function (success) {
console.log("success! " + success);
}, function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 error);
});